第二百七十章黄河大铁牛-《一方守界人》


    第(2/3)页

    当时的兵部尚书便向唐玄宗李隆基上奏,陈述了蒲津桥破败不堪,难载车马的情况。

    河东是李唐发家之地,唐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

    所以李隆基便下诏重建蒲津桥,同时要求新桥能够承担日益繁重的交通重任。

    文武大臣集思广益,最终拿出了造桥方案:

    第一,将连舟竹索改为铁索;第二,加固石堤;第三,铸铁牛为索桩。

    因此,开元铁牛最初是作为“索桩”被创造出来的。

    当时正处于盛唐,朝廷下了命令,黄河两岸的百姓便大炼钢铁,耗费人力、物力打造了大铁牛。

    大铁牛打造成功后,被分别放置在黄河两岸,人们将铁索拴系于其身,连接舟船,建立了黄河上第一座固定的铁索桥。

    从此,黄河天堑变成了通衢大道。

    元朝末年,由于蒲津桥被毁,蒲津渡也久置不用,所以大铁牛便成为了“镇河铁牛”。

    明朝时,蒲津关成为进出中原的重要关口,所以明朝皇帝又利用大铁牛先后四次建桥,历时百年。

    清朝时期,黄河逐渐向西改道,蒲津渡被彻底废弃,大铁牛亦被泥沙埋没。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等原因,大铁牛被埋没得更深,已经位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终于在次年出土了黄河大铁牛。

    而这四尊铁牛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重量最重、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在国内外都极其罕见。

    “锅锅,大铁牛有多重啊?能被称作历史最重?”

    “最轻的铁牛45吨,最重的铁牛72吨!”

    我想到报纸上的内容,轻易的回答初九,余光隐约看到初九眼中流出出一丝坏笑。

    我没有理会初九,继续跟他卖弄着报纸上看到的内容。关于大铁牛出土后的保护问题。

    报纸上文物局考古研究专家说道,铁质文物的保护,至今仍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而且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考古队也遭遇了很多的难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