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如果没有了防御外罩,战舰内的人员则只能依靠战舰内层的隔断式铅保护层。 这种比较原始的防护手段在超新星遗迹这种级别的辐射源里也只能是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聊胜于无而已。。。 考虑了一息,赫尔木舰长便决定千里走单骑。 “比邻星号”歼星舰相对于侦察舰还有护卫舰都要“皮厚”一些,支撑防御外罩的能量也更加强大。 理论上,它坚持的时间会比侦察舰还有护卫舰这种低了几个量级的辅助舰种要长一些。 有了精确的星际坐标,赫尔木舰长直接将歼星舰的航速拉到了极致,最快时间到达,最快时间取得样品,也就代表着他们距离危险远了一步。ъìqυgΕtv.℃ǒΜ “措木,将战舰尾部的探测器也升起来吧,一首一尾,足够探测到这高能粒子流的束宽了。” “是,舰长!”措木传递完赫尔木的命令后返回他的身边。 这时候,“比邻星”蝎尾一样的舰尾侧面缓缓升起一块长方形的探测器,它的面积并不小,有2米宽,15米长。 从两边防御外罩后退的空间探出来后,防御外罩复位,这组探测器便牢牢地被卡嵌在两个外罩模块中间。 “舰长,为什么不将探测器阵列升起来,这样探测的数值会更加准确。” “不需要,这里不是地球或者火星环境,有大气对粒子流进行相互作用。 地面上需要用到探测器阵列是因为宇宙射线经过大气层后会与大气中的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会撞出各种次级的粒子。 这些次级的粒子在飞行过程中会再次与大气的原子核发生作用产生更次级的粒子。 这种不断发生次级联反应后的宇宙射线会像暴雨一样从空中洒向大地,这种反应被称为空气簇射。 高能量宇宙射线形成的“簇射”范围非常大,簇射产生的大量次级带电粒子几乎同时到达地面。 测量这些同时到达的带电粒子就可以获得“簇射”事例,这些簇射到达地表时的面积往往很大,约有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平方米的面积。 第(2/3)页